重庆列举网 > 宠物市场 > 花鸟鱼虫 > 土鸡苗,土鸡苗价格,放养土鸡7种疾病诊断及方法
重庆
[切换城市]

土鸡苗,土鸡苗价格,放养土鸡7种疾病诊断及方法

更新时间:2015-03-18 14:20:36 浏览次数:294次
区域: 重庆 > 万州
来源:商家
供求:出售
类别:其他小宠
价格:1 元
(一)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简称ND)又名亚洲鸡瘟,是一种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急性、烈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神经紊乱、扭颈、严重下痢、黏膜和浆膜出血等。本病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是危害养鸡业的严重疾病之一,民间俗称“鸡瘟”。
  1、流行特点
  鸡新城疫主要土鸡、火鸡、鸽、鹌鹑、野鸡等,鸭、鹅带毒传播但不发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无明显季节性,春秋两季多发,不分年龄、品种。主要传染源是病鸡。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含有大量病毒,病毒污染了饲料、饮水、地面、用具,经消化道;带病毒的尘埃、飞沫进入呼吸道,经呼吸道。此外,人员、野禽、乱屠宰病鸡、死鸡、带毒鸡或未经处理的禽产品往往是造成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临床
  (l)急性
  急性型常于流行初期发病,病程极短,往往无明显即突然死亡。:废食,衰竭,不立,冠、髯呈紫色,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白色;有的病鸡呼吸闲难,多于数日内死亡。
  (2)急性
  体温升高,可达43-44℃;食欲不振;精神委顿,羽毛松乱,缩颈闭目呈昏睡状,翅尾下垂,头下垂或伸入翅下。鸡冠、肉髯紫红色或紫黑色;呼吸困难,时常伸颈张口呼吸,常有“咯咯”喘鸣声;倒提鸡时从口内流出大量淡黄色酸臭黏性液体;嗉囊内充满气体或液体;下痢,呈黄绿色或黄白色蛋清样稀粪,有时混有少量血液,味恶臭;产蛋鸡产蛋量减少或停止,并见软蛋增多。病程为3-5 天,死亡率较高。
  (3)亚急性或慢性
  亚急性或慢性鸡新城疫又称非典型或温和型鸡新城疫。病初与急性的相同,惟较轻,不久就减退,出现神经,一肢或两肢麻痹,瘸腿或不能站立,翅膀麻痹下垂。有的运动失调,常伏地转圈。有的头颈向一侧或向后扭曲,半瘫痪或完全瘫痪。病程可长达1-2个月,除极少数可恢复健康外,绝大多数因采食困难等终死亡。
  在放养鸡中,非典型新城疫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放养鸡所养鸡种大多数是本地鸡,各种鸡场免疫程序千差万别,首免时间不易确定;其次,放养鸡因其饲养环境的特殊性,免疫接种时,常常采用饮水法,而饮水法常因群体过大.易造成饮水不均,影响免疫效果;另外,日粮中营养物质缺乏以及饲养管理不善,如环境温度骤变、饲养密度过大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免疫效果,非典型新城疫时有发生,尽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但散发性非典型新城疫仍是危害放养鸡的疫病之一。这是由于散发性非典型新城疫多发生于免疫鸡群,病情比较缓和,青年鸡、成年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并且常常诱发其他疾病,伴有大肠杆菌或慢性呼吸道疾病,常被其他疾病的外表所掩盖,往往引不起人们注意,而给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在生产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病理变化
  病鸡的主要病变为广泛性出血。腺胃乳头或乳头间点状出血,或腺胃与肌胃间、食道与腺胃间有出血斑或出血带,有时形成小的凹陷溃疡;肌胃角质膜下出血或溃疡;十二指肠和整个小肠黏膜呈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出血,病程稍久的常出现溃疡,如枣核状;肓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直肠黏膜出血;心冠脂肪点状出血;腹腔脂肪出血。
  4、诊断要点
  病鸡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常有“咯咯”的叫声;排黄色、绿色稀粪;通常以腺胃乳头出血、肠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溃疡和神经作为诊断本病的特征性病变;通过病毒分离鉴定成血清HI抗体检测可以确诊。
  5、防治方法
  建立并贯彻各项预防制度和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定期,严格检疫。
  上可用抗鸡新城疫血清和鸡新城疫高免蛋黄。抗鸡新城疫血清成本高,一般不生产、使用。目前以鸡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二联卵黄抗体注射液作紧急预防接种,体重0.5 kg以下每只肌肉注射0.5 mL,体重l kg以上每只肌肉注射1mL, 早期使用效果较佳。由于鸡新城疫常常并发大肠菌等病,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和电解多维,可减少死亡,有助于鸡群康复。
  适时预防接种。免疫程序按实际测定的抗体水平来确定。
  (l)免疫方法之一
  首免,5日龄,新肾支苗滴鼻、点眼或饮水。
  二免,22日龄,新城疫克隆30或IV系苗滴鼻、点眼或饮水。
  三免,60日龄,新城疫I系苗,肌肉注射。
  (2)免疫方法之二
  首免,5日龄,新肾支荫滴鼻、点眼或饮水。
  二免,22日龄,新城疫克隆30或Ⅳ系苗滴鼻、点眼或饮水。
  气免,60日龄,新城疫I系苗,肌肉注射;110-120日龄,肌肉注射新肾减三联油苗。
 
(二)禽流行性
  禽流行性(简称AI、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禽流感特征:突然发病,头面部特别是肉髯和鸡冠水肿、发绀,呼吸道由轻到重,病程短,死亡迅速,全身呈败血性病变。
  1、流行特点
  所有家禽及野生禽类都易感本病,以鸡和火鸡易感性高。病禽可从呼吸道、消化道、结膜排出病毒。方式包括与易感禽的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以及同污染物品(饲料、饮水、各种用具等)的间接触等。同时,人员流动与不严促进了禽流感的传播。
  2、临床
  潜伏期由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一般为4~5天。病症多种多样,取决于鸡的种类、年龄、性别、并发情况。病鸡出现肿胀,眼鼻有较多分泌物,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有时有怪叫声,严重者室息死亡。另外,有些病例出现神经和下痢,产蛋鸡产蛋量下降,甚至停产,急性重症者死亡率高达75%以上,有的甚至达100%。
  3、病理变化
  消化道病变明显,口腔黏膜、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十二指肠黏膜出血,腿部、胸部、腹部脂肪有出血点;头颈及胸部皮下水肿;腹腔内有纤维性渗出物;卵巢及输卵管充血或出血,卵泡颜色变淡,破裂的卵泡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4、诊断要点
  由于禽流感病原性和抗原性的广泛变异,单凭流行病学、及病变很难列禽流感提出准确的诊断依据,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发现可疑病鸡.应采集发病初期和康复期的血清送检。
  5、防治方法
  首先,要加强卫生管理,执行严格的检疫制度,防止引入病原。在雏鸡25-30日龄和110-120日龄接种禽流感疫苗。
  其次,一旦发生可疑病鸡,就应及时采取封锁、隔离、和严格处理病禽、死禽等措施。当出现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时,要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和隔离,焚毁病死禽,对疫区内可能受到高致病力流感病毒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的等,以防疫情扩散,将损失控制在小范围内。
 
(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简称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突然发病、排白色米汤样稀便、精神沉郁、法氏囊肿大和出血、肾肿大及肌肉出血为特征。
  1、流行特点
  所有品种的鸡都会,但常发生于3~7周龄的鸡。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只要有易感鸡存在,全年部可发病。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可在鸡和易感鸡群之问迅速传播。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和飞沫污染饲料、饮水、工具,病原体经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侵入而发病。本病不经卵垂直传播,但蛋壳传播仍有可能。由于病鸡对新城疫、马立克等疫苗免疫应答降低,并且易继发大肠杆菌、新城疫等病。
  2、临床
  潜伏期短,突发性发生,死鸡体况良好。发病早期厌食,呆立,嗜眠,羽毛松乱,站立不稳,蹲伏或侧卧,畏寒战栗;少数鸡有自行啄肛现象,随后病鸡排白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肛周羽毛被粪便污染。本病初发,典型,死亡率可高达20%以上。耐过的椎鸡,贫血,消瘦,生长迟缓,并对多种疫病如新城疫、传染性等易感,从而带来更严重的后续损失。
  3、病理变化
  皮下组织脱水,小腿、大腿肌和胸肌呈条纹状或斑点状出血,腺胃乳头有时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尿酸盐沉积,呈灰白色。有时可见脾脏肿大,表面散在细小灰色病灶。法氏囊水肿,肿大2-3倍,表面变为半透明状奶油黄色,纵纹明显,整个法氏囊内广泛出血,呈紫色水肿状,有时可见淡黄色或乳白色胶胨样渗出物,病程一长,法氏囊萎缩呈灰白色。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胸腺肿胀,心冠脂肪有时可见出血点。
  4、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和病变可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
  5、防治方法
  本病尚无有效防治,预防接种、被动免疫足控制本病的主要方法,同时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及防疫卫生工作。
  为防止育雏早期的隐性和提高雏鸡阶段的免疫效果,种鸡场应做好主动免疫工作,即在种鸡群开产前用油乳剂灭活苗进行预防接种,在种鸡40-42周龄时再用油佐剂灭活苗免疫1次,这样就能保证种鸡在整个产蛋期内的种蛋和雏鸡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母源抗体,并且均匀一致,为雏鸡阶段的免疫打下基础,也可有效地预防早期的隐性。放养的鸡雏可在12 -14日龄弱毒疫苗饮水,24-26口龄中等毒力疫苗饮水。对于来源复杂或情况不清的雏鸡免疫可适当提前。在严重污染区、本病高发区的雏鸡可直接选用中等毒力的疫苗。
  受严重威胁的鸡群或发病鸡群注射高免蛋黄或高免血清,可取得较好的控制,但需尽早诊断,及时掌握注射时机,才能有效地控制死亡鸡只。同时投服管囊散或法氏克等,针对出血和肾功能减退对症投肾肿解、多种维生素,可起到缓解病情和减少死亡的作用。
 
(四)传染性
  传染性(简称IB)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特征是病鸡咳嗽、喷嚏和气管发生音、生长抑制、产蛋率降低、畸形蛋增加。
  1、流行特点
  传染性易感动物是鸡,其他家禽很少。各种年龄鸡都会发病,以40日龄内雏鸡多发。病鸡咳嗽时,被其他鸡吸入此病毒的颗粒而造成,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经消化道传染。饲养管理不良(如拥挤、过冷、过热)、通风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本病易发生于秋冬季节,流行传播迅速,死亡率达20%-30%。
  2、临床
  传染性的潜伏期1-7天。幼龄鸡:伸颈,张口呼吸,咳嗽,精神委靡,食欲废绝,羽毛松乱,翅下垂,昏睡,怕冷,常堆挤在一起,鼻流水,眼流泪;病毒肾脏时,鸡除表现呼吸道外,还可见病鸡喜喝水,不爱吃食,拉白色水样粪便。患病的青年母鸡(90 -130日龄)除呼吸道外,其输卵管可造成性损害,终生不再产蛋,成为“假产蛋鸡”。本病侵害产蛋鸡群,产蛋量下降25%-50%,产软壳蛋、畸形蛋、粗壳蛋,蛋白稀薄如水样。
  3、病理变化
  气管、支气管、鼻腔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气管变厚,肺水肿。肾型传染性。肾脏肿大、苍白,肾小管或输尿管充满尿酸盐结晶,呈典型的“花斑肾”,此症以幼龄鸡为多见。腺胃型传染性,腺胃肿胀,质地变硬,腺胃黏膜及腺胃乳头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出血,挤压腺胃乳头,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流出,十二指肠、直肠、空肠和盲肠扁桃体出血。产蛋鸡有坠卵情形,腹腔内可见液状卵黄物质,卵泡充血、出血,卵巢呈退行性变化。
  4、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和病变可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毒分离和鉴定检查。应注意与新城疫(特别是腺胃型传染性)、慢性呼吸道疾病、传染性鼻炎等相鉴别。
  5、防治方法
  传染性尚无有效,只能靠疫苗接种防治,但需注意疫苗的血清型及发病的病变情况,只有正确的血清型才能达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同时注意鸡舍密度适中.通风保温良好,补给充分的维生素A、维生素D,以增强抗病力,减少本病发生。
  本病发生时,应根据病变投喂肾肿解或肾肿灵或小苏打等,对疾病控制有一定辅疗作用。另外,投予广效性等,以控制二次,降低死亡率。
 
(五)马立克氏病
  马立克氏病(简称MD)是南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肿瘤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病鸡以外周神经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引起一肢或两肢麻痹,或卵巢、各脏器、眼、肌肉和皮肤形成淋巴细胞肿瘤病灶。
  1、流行特点
  鸡、鸭、鹅、野鸡、火鸡、鹌鹑都等易感马立克氏病。一般小鸡比大鸡、母鸡比公鸡、外来品种鸡比本地品种鸡易发此病,以2 -4月龄鸩发病率高,肉鸡多发于40-60日龄一死亡率一般为5%-80%。皮肤(羽毛囊上皮)是完整病毒复制的场所。鸡群中的羽毛、尘埃、排泄物、分泌物均含有病毒且具有传染性,污染环境、饮水、饲料,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霉菌毒索,或某些传染病如法氏囊病、球虫病等,均可诱发此病。本病不易经卵传染,但若蛋壳表面被污染又不,可能成为雏鸡早期的原因。
  2、临床与病理变化
  马立克氏病急性发作时,病鸡呈现精神委顿,羽毛松乱,行走迟缓,减食、消瘦,独居一隅;病程一长,病鸡鸡冠萎缩,眼瞎,鸡腿或翅膀一侧或两侧麻痹,拉绿色粪便。根据临床和病变部位不同,马立克氏病分为皮肤型、神经型、内脏型、眼型4个类型。
  (l)皮肤型
  皮肤、肌肉上可见肿瘤结节或硬肿块,毛囊肿大,脱毛,肌纤维失去光泽,严重,小腿部皮肤异常红。
  (2)神经型
  主要表现为神经麻痹、运动失调。常引起一肢或两肢呈不同程度的麻痹,一肢向前伸,另一肢向后伸,形成“劈叉”姿势,坐骨神经肿大2-3倍.呈淡黄色无光泽,纹理消失。臂神经丛及翅神经发生病变咐的特征是翅膀下垂,俗称“穿大褂”。
  (3)内脏型
  主要在肝、睥、肾、心、腺胃、卵巢、肠系膜等内脏器官出现单个或多个肿瘤病灶,有肿瘤的器官比正常火1-3倍,病鸡腹部膨大、积水。
  (4)眼型
一侧或双侧目艮瞳孔缩小,虹膜变为灰色并妣浊,俗称“鱼眼”、“灰眼”或“珍珠眼”,视力减弱或失明,瞳孔边缘不整齐,似锯齿状。
3、诊断要点
  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是用已知的马立克氏病毒的抗体来检测羽毛囊、肿瘤组织以及培养物中的病毒抗原。其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直接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但诊断本病必须与淋巴性白血病、维生素B2缺乏症等疾病相鉴别。
  ,与淋巴性白血病的区别。马立克氏病常发于2 -4月龄鸡,死亡率高且很快达高峰期后就下降,而白血病常发生于性成熟鸡(4月龄以上),死亡率低,持续时问长,无明显的高峰期。剖解时,白血病仅肝、脾、肾肿大或出现肿瘤病变,法氏囊可见结节肿胀或炎症明显,而马立克氏病患鸡除肝、脾、肾外,外周神经肿大,皮肤、肌肉、心、卵巢等可见肿瘤,法氏囊一般萎缩。
  第二,与维生素B2缺乏症的区别。两种病鸡的肢体都麻痹,外周神经肿大。但维生素B2缺乏症鸡的趾爪多向内卷曲,无“劈叉”姿势,无肿瘤病灶。
  4、防治方法
  加强孵化室的卫生工作,种蛋、孵化箱要进行熏蒸。育雏前期要进行隔离饲养,防止马立克氏病毒的早期。雏鸡出壳24小时内必须注射马立克氏疫苗,选用组织苗,注射时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个别污染严重的鸡场,可在出壳3周内用马立克氏冻干苗进行二免。
  法氏囊病、贫血因子病、网状内皮增生症、沙门氏菌病、琼虫病及各种应激因素均可使鸡对马立克氏病的免疫保护力下降,导致马立克氏病的免疫失败。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同时尽量避免各种应激反应。需长途运输的雏鸡,到达目的地时,可补种1次马立克氏疫苗。
  多年来,人们思想上普遍认为本地鸡抗病力强,不用接种马立克疫苗。然而,调查中发现,马立克氏病毒对本地鸡同样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各放养鸡户千万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或仅顾眼前利益少花些钱而不接种马立克疫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六)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简称ILT)是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以传播快、呼吸困难、咳出带血的黏痰、剖检有严重出血性喉气管炎病变为特征。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主要侵害鸡,各种年龄及品种的鸡均可,但以7-10周龄和初产母鸡更易感,成年鸡的更为典型。山鸡、孔雀、幼火鸡也可。
  病鸡和康复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及眼内传染。由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及用具可成为传播媒介。接种过本病弱毒疫苗的鸡也可传染。
  本病传播迅速,一旦发病可波及全群。鸡舍通风不良、密度过大、维生素A缺乏、饲料管理不当、等可诱发本病,增加死亡率。
  2、临床
  自然的潜伏期一般为6-12 天,人工(气管内接种)的为2-4 天。
  病初精神委靡。鼻流浆液性分泌物,发出“呼噜、呼噜”的湿性音,咳时甩出黄白色黏痰。进而闭目呆立,眼结膜发炎,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连,眶下窦肿胀;头下垂,呈现犬坐姿势;咳嗽、喘气,每次吸气时仲颈,张口尽力吸气,发出“咯”鸣声;常摆头,咳甩出带血黏痰,若气管中黏液过多时,可造成突然窒息而死亡;鸡冠、肉髯乌紫,口腔中喉部剧周围黏膜上有淡黄色凝固块状物附着,不易擦掉。继之病鸡很快消瘦,排绿色稀粪,后衰竭窒息死亡。病程一般为2-3 天,死亡率较高。不死的临床可逐渐消失成为带毒者。
  3、病理变化
  鼻腔有少量黄白色或带血黏液,有的干燥成灰褐色凝块,阻塞鼻腔喉部,周围黏膜胀,有较多带血黏液或黄白色块状假膜附着;喉头和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并有大量针尖状出血点,严重者呈弥漫性出血,俗称“红气管”,上有带血样黏液或黄白色干酪样块状物附着。炎症可蔓延至支气管、肺、气囊、眶下窦中。
  4、诊断要点
  其一,根据本病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具有传播速度怏、发病率高、死亡率较低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特有的临床,如仲颈张口吸气,发出“咯咯”的鸣声,咳出黄白色带血黏液,剖检有典型的出血性喉气管炎病变等,据此即可做出诊断。不典型时可做实验室诊断。
  其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可采用核内包涵体试验.免疫荧光抗率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核酸探针试验、动物试验、病毒分离和鉴定等方法。
  其三,鉴别诊断。传染性喉气管炎与传染性的鉴别。传染性的传播速度更快,几乎同时全群发生;不咳出带血样黏痰;喉头、气管黏膜苍白,且黏膜上皮细胞为没有核内包涵体;病毒接种鸡胚尿囊腔,在绒毛尿膜上不成痘斑,鸡胚一般不死亡,可出现僵化、发育较小等。这些可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相区别。
  5、防治方法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目前尚无有效。一般情况下,从未发生本病的鸡场不接种疫苗,因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目前应用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都是弱毒苗,但这些弱毒苗接种鸡体后,刺激鸡体产生抗体,同时这些接种鸡也成为者,且这些毒苗经过鸡体内繁殖还会返强。所以,没有受到本病威胁或以前没有得过本病的鸡场不宜接种,主要依靠认真执行综合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体健康水平,改善鸡舍通风条件,坚持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严防病鸡的引入,预防本病的发生。对传染性喉气管炎疫区或有的用户已用过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免疫,那么这个地方应普遍接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免疫方法以涂肛,点眼次之,饮水反应较大。一般在5周龄接种1头份,在1 3周龄接种1.2头份。但应注意,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8 天内不能接种新城疫苗,否则将对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起抑制作用。
  一旦周围鸡场发生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应迅速涂肛或点眼接种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5 天后即可产生。有的鸡在免疫后会发生结膜炎,可以在免疫的同时饮用链霉素、.以防继发。另外,也可添加50 mg./kg硫酸铵,以促进气管巾浓痰排出,减少气管阻塞造成的窒息死亡。同时严格隔离,病鸡,洗刷病鸡舍中的痰和鼻液,进行彻底。
 
(七)鸡痘
  鸡痘(简称FP)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皮肤、口角、鸡冠等处出现痘疹,在口腔、喉头和食道黏膜上发生白喉性伪膜。
  1、流行特点
  鸡痘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鸽有时也发生,鸭、鹅易感性则低。
  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鸡都能,但以幼雏鸡病情会更严重,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可见到鸡痘发生,但以夏初到秋季的蚊虫出现季节多发。
病鸡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散布病毒的主要形武。本病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不经健康,亦不能经口。蚊虫等血吸虫在传播本病中起重要作用。鸡、追啄、交配等造成外伤,鸡群过分拥挤、通风不良、鸡舍阴暗、潮湿、体外及饲养管理太差均可促使本病发生和加剧病情,如有葡萄球菌等并发,可造成大批死亡。
2、临床与病理变化
  鸡痘的潜伏期为4-10 天。鸡痘可分3种类型,即皮肤型、白喉型和混合型,偶有败血型发生。
  (l)皮肤型
  皮肤型的鸡痘的特征是在身体无毛和少毛部位,特别是冠、髯和眼皮、口角等处产生一种疣状小结节。开始皮肤表皮和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灰白色小结节;结节很快增大并呈黄色,而且和邻近的结节融合在一起,形成干燥、粗糙、呈棕黄色的大结痂,突出于皮肤上;如果剥去结痂,皮肤就露出一个出血的病灶。结痂的多少不一,一般0- 5-1个月才能脱落,留下一个灰白色的。病鸡尤其锥鸡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母鸡产蛋减少和停产,但很少死亡。
  (2)白喉型
  白喉型的鸡痘,先是口腔和咽喉黏膜生成白色小结节,稍突出于黏膜表面,以后小的结节迅速增大,并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黄白色于酪样的一层假膜。这是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形成的,如果用镊子将假膜剥下,立即露出红色出血的溃疡灶。假膜扩展和增厚而阻塞口腔和咽喉,病鸡呼吸和吞咽困难。而发出一种“咯咯”的怪叫声,有时假膜脱落而落入气管里,可引起窒息,并表现出全身。严重者鼻腔和眼睛也被,鼻腔流出淡黄色脓液,眼睛也肿大,挤压时可挤出于酪样物。
  (3)混合型
  混合型的鸡痘,皮肤和口腔黏膜同时发病,在有些病例中可看到。偶见败血型,呈现严重的全身,随后发生肠炎,有腹泻,并引起死亡。
鸡痘在其他器官一般不发生病变。发病率高低不一,这与病毒毒力和环境条件有关。病程一般为3-4周,严重的病例死亡率可达50%。
3、诊断要点
  根据特征性的皮肤损害可诊断皮肤型鸡痘,白喉型确诊可从病变部位采集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有无包涵体。
  4、防治方法
  预防鸡痘可靠的方法是接种疫苗。一般在夏末秋初接种鸡痘疫苗。可用鸡痘弱毒疫苗,100倍稀释,用钢笔尖蘸取少许疫苗,在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刺破皮肤即可,1月龄内雏鸡刺种一下,1月龄以上的鸡刺种两下。每刺种几只鸡后,应用脱脂棉擦拭笔尖,以免笔尖油脂过多蘸不到药液而影响免疫效果。接种3~5天之后,接种部位出现绿豆大小的红疹或,10 天后有结痂产生,即表示疫苗生效。如果刺种部位不见反应,必须重新刺种疫苗。
  鸡痘目前尚无物。主要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的和防止并发症。皮肤上的痘痂,一般不作,如果发病数量较少或必要时,可用清洁镊子小心剥离,伤口涂碘酊或紫药水。白喉型鸡痘时,喉部黏膜上的假膜用镊子剥掉,0.1%高锰酸钾洗后,用碘甘油或软膏、鱼肝油涂擦,可减少窒息死亡。病鸡眼部如果发生肿胀,眼球尚未损坏,可将眼部蓄积的干酪样物质排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或0. 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滴人5%蛋白银溶液。剥离下的假膜、痘痴或干酪样物都应烧掉,严禁乱丢,以防敬毒。
  对于严重的病鸡,为防止并发,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可在饲料巾添加0. 08%-0. 1%的连喂3天或在饮水中添加0. 2%的金霉素连饮3天。
  为促进组织和黏膜的新生,促进饮食和提高机体抗病力,应改善禽群的饲养管理,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A和含胡萝卜素丰富的饲料。若用鱼肝油补充时应为正常剂量的3倍。
  放养鸡一般饲养在林地、田间、草地。潮湿的草地、林地是滋生蚊虫等血吸虫的地方,周围环境中蚊虫等血吸虫较多,易患泼病,在生产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重庆自生源禽业常年经营各种鸡苗,在订鸡苗的同时,我们为养殖户提供场地选择、鸡舍设计、技术处理、成本控制等,直至本批鸡出栏。咨询电话:13436283589,技术网站:http://www.tujixia***,http://www.xijia***
重庆花鸟鱼虫相关信息
注册时间:2012年06月17日
UID:10011
---------- 认证信息 ----------
邮箱已认证
查看用户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