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知名心理医生|心理作家张彭:生活的机动与速率
作者:张彭,心理作家,国家心理咨询师,重庆市青少年心理专家,重庆寸草心创始人。2016年发表内地首部心理咨询散文集《张彭:沉思曲》,引起业界极大反响。
生活的机动与速率
经常有一些看似很常识的问题抛过来,看起来的确好有道理无可争辩的烦恼,比如有的学生问我,很努力的学习,但就是不喜欢学。或者,有的说一定要勤奋上进,工作挣钱等等。如果对周围人反驳的话,马上就会有不读书怎么办,没钱怎么办等问题让人欲说还拒,理屈词穷。
现在来看,书是应该读的,钱是有必要挣的。问题不在事情本身的该不该做,而在当事人与事情的融合度,或者说是互相的作用与影响。而且直接会给当事人情绪反馈。往往人在从小被培养的时候,就一直活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被很多的教条赋予了一定规范性。比如被训练成“必须要听话,一定要善良,千万不能调皮捣蛋,然后就是必须好好学习,要听老师话,不能玩手机”等等。所有的习惯或者氛围都是按照正向的要求在设置程序,就形成了一种化的好的生活模式。从当事人本身就可以感受到的是,我需要怎么做别人才会满意,才是对的。我不能怎么做,否则会怎样怎样等概念。在成长初期,靠周围环境的影响基本认知模型初步建成。可是为何进入青春期,或者逆反期,对曾经对的教条总是有逆反排斥呢。学生与父母对抗,厌学情绪加重,婚姻矛盾冲突加大,让周围的人往往想不明白,为何非要这样折腾。
曾经在一些文章提到过逆反情绪,小孩大人都一样会对抗一些教条规律。可是为何对抗如此激烈呢,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叛逆长大就能解释的。追溯源头,还是在曾经小时候的成长阶段,当事人并没有与环境或者事情融合,导致当事人接收的一直是指令,没有属于自己的情绪流动与情感反应。就是曾经的听话,乖,好人,能干等并非真实。只是被长期暗示教化的作品。对于个人而言,缺乏的是与生活本身分分合合的机动状态。
有个老话题,就是穷人孩子早当家。再仔细琢磨一下,孩子在缺乏大人代替,一切需要靠自己来维持生活各个部分运转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是他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指令。这就是一个自己创作的过程,跟发明电灯手机功能一样,是自己的想法需求与自己的行为保持了一致,在主动性力量作用下产生了效果。而如果总是因为教条在运行,这是把主体自己与客观周围长期分离又强力撮合。靠的是外力维持勉强的状态。必然不起决定因素的外因终会疲软而力不从心,强压的结果就是反弹厉害。强压有硬的,比如散发脾气,释放恐惧,也有软的,比如苦口婆心,鸡汤道理。而很多人在努力学习,但学习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情,是父母老师的要求,是同学间的虚荣攀比。婚姻好像不是自己想要的幸福,是勉强将就不得已,或者为了孩子。归根结底,没有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而是忙碌作业考试,因为很多人要求。没有感受到婚姻的责任与归属感,而是不得不忍让妥协委屈自我。这样造成的状态就是,不管怎么样,要好好表现出认真学习,要好好做一个好妻子好丈夫,要好好让别人都觉得挺不错挺幸福。在化要求下,偶尔的不同就会引起周围环境的高度警觉与反应。不认真学习了,不去学校了,不回家了,不爱了,怎么办?极力的采取增加力道,就想短平快的促使恢复所谓的正常,然后威逼利诱,飙泪卖惨,以为总能换得一点理解,换得当事人回心转意吧。没想到招来的是更多的抗拒与不屑。这就是当下生活中很多人感觉无能为力的地方,明明很多事情是按照道理来的,按照人情对错来的,为何总不能调和呢。
实际上,这就是当事人的自我呈现。可以说是他们想自己去抓取生活内容,变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被要求的事情。游戏是自己的事情,手机操作是自己的事情,外面的情人是自己找的,花钱是自己愿意的,这些都是人在驾驭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因为以前指令太多,要求太多,导致自己的渴望才更浓。以前好不好是别人说了算,现在是自己说了算。以前是恐惧周围不认可,现在是要自己是否认可周围。以前活在别人的标准里,现在活在自己的小确幸。
如果说要预防很多实际问题,还得从成长阶段说起。在建构认知的时候,让当事人去感受自己的所作所为,把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变成他自己的尝试体验,而不是命令要求。比如一个孩子从能做事开始就自己洗碗,他就会觉得洗碗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没关系。如果小时候是别人在洗,长大了你再要求他,就会变成是被指令要求了,勉强可以做然后发展到拒绝做,不想做,甚至去思考为何要做。学习读书一样,本来求知欲让学知识是有趣的,自信的,有考试也是一种竞争乐趣。可是慢慢变成了考不好给大人丢脸,不读书就是废物等。然后慢慢的,读书不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家庭面子的事情,是家族以后是否荣耀的事情。这个帽子一戴上,兴趣全无,唯有借手机消愁。婚姻中如果一方在体验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而一个人得围着另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运转。那这就变成了一个人的婚姻,另一个甚至其他角色都是为了这个幸福的人服务的。这是这些事情往往是在,为了孩子好,为了家庭这样的政治正确下,所以享受的人很享受,不开心的人很不开心,后果自然会严重。
所以让人与事情合二为一,也许才是必要的生活打开方式。让学习成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体验过程,顺便重视结果。让婚姻感情变成自己的成年礼,而不是迎合其他谁谁谁。让事情的本来面目跟当事人自然互动,减少周围越来越失控的干预。该有的烦恼,让他自己去烦恼,必要的坎坷,让他自己的跌撞。让当事人感受都是自己思考自己行为自己处理,慢慢的,才会有深刻的体察,然后激发主动性的创造或者竞争力量。责任的成色从来不是婚姻的要求或者对方的魅力决定,而是自己对婚姻本身的认可与接纳程度。
可是全部靠自己的力量也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社会性要求很多事情得分工协同。自己的情绪流动起来,才是活的真实的情绪。可是不能只是对自己起作用,在需要的时候跟周围建立互助流动,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你想学知识,得需要父母提供条件,得需要老师提供教学,想要幸福婚姻,得有个基本的物质条件,得有匹配的对方共同参与。独木难支,在生活中始终是需要互相依存才会有开花结果。因此,感受所有的爱,情绪,乐趣需要把方方面面的事情融入自身,类似于金庸武侠里面的道家绝学北冥神功,把所见所闻所想的尽量吸收变成自己可以随时调度支配的生活意识。然后与外界形成互动来产生效果。我把这叫做生活机动状态。然后把吸收转化速度,产生互动快慢称为速度效率。形成自我的生活机动速率。这个机动速率下,有自己清晰的判断,情绪的正常流动,与对周围状况的合理反应。
人在小时候,是缺乏自主自律性,周围人就该开始引导促进人与事情的合体。就是慢慢的让他感受一个只有自己的状态下应对事情的主动性,有意识的让他去感受领悟,操作可以践行的部分,才会建立属于他自己的机动意识。情感婚姻也是如此,客观的让婚姻变成自己想要的,同时兼顾也是对方适合的,想要的。有时候甚至需要让渡自己的感觉,至少要有对方自己满足的部分,而不是你认为对方应该很幸福很满足就可以了。
建设生活机动性,增加运转速率,一生的成长,还得自己完成。
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 张彭
2018.12.6
重庆知名心理医生心理作家张彭
重庆其他商务服务相关信息
2天前
3天前
2024-12-28
2024-12-27
2024-12-26
2024-12-26
2024-12-23
2024-12-23
2024-12-22
2024-12-19